返回顶部
  滁州,安徽省省辖市,位于安徽最东部,东靠南京、西接合肥,北枕淮河、南临长江,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,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。2019年12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》,支持顶山—汊河、浦口—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,两个省际毗邻新型功能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  2020年末,全市土地总面积1.35万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454.6万。现辖天长、明光2市,来安、全椒、定远、凤阳4县和琅琊、南谯2区,管理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园两个园区。
  近年来,滁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,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,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,一个现代化新滁州正在江淮大地奋力崛起。


  区位优越,交通发达。滁州是安徽东大门,毗邻长三角,又是南北之间重要通道。京沪铁路、京沪高铁、沪汉蓉高铁、宁西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、国道及省道交织成网,穿越和连接市域。滁宁快速通道使两市中心距离仅60公里,宁滁轻轨、马滁扬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、设计、建设 中。清流河等内河航道直通长江。距离南京禄口机场、新生圩港口均在1小时左右车程,与合肥新桥机场约2小时车程。

  山清水秀,宜居宜业。滁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雨水充沛,日照充足。为江淮丘陵地带,地表覆盖着大片的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。滁州因滁河而得名,境内水系发达,河流众多,拥有1000多所大中小型水库。蜚声中外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、首批AAAA旅游区和国家重点森林公园——琅琊山,与市区相依,山在城中,城在山中。


  资源富有,厚积薄发。滁州农副产品、土地、劳动力、非金属矿产等资源较为丰富。是全国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。人均占有土地居省内前列。盐岩、凹凸棒、石英砂等储量大、品味高,是省内唯一矿种。全市拥有3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和地方高等院校,每年都有大批学习掌握各类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走向社会。

  环境优化,投资热土。近几年来滁州市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,创新体制机制,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,吸引了德国博世、西门子、美国麦当劳、肯德基等和国内康佳,万翔、华龙、盼盼等一大批知名品牌。滁州已形成了家电、机械(汽车)、纺织、化工、农副产品和非金属矿产深加工等支柱产业、是安徽省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。


  经济发展
  今年以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突出问题导向、狠抓落实、力保预期,生产需求持续恢复,新型动能培育壮大,就业物价总体稳定,国民经济继续呈现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,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。
 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64.7亿元,同比增长14.1%。其中,一产增加值107.9亿元,同比增长9.5%;二产增加值830.0亿元,同比增长14.0%;三产增加值726.8亿元,同比增长14.9%。


  科学技术和教育
  2019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0.6亿元,较上年增长20.2%,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.7%,较上年提高0.12个百分点。2020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2家;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家,比上年增加163家;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、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、省级孵化器3家、省级众创空间9家、市级众创空间14家、省级院士工作站9家;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、省级高新区2个;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%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全省占比达9.5%;全年获省级科技成果登记3070项、省级科技进步奖18项。
  2020年末,全市各级各类学校(不含高等教育)共有1057所,在校生59.4万人,教职工4.3万人,专任教师3.8万人。其中幼儿园545所,在园幼儿数12.0万人,教职工0.9万人,专任教师0.6万人;小学227所,在校生24.2万人,教职工1.2万人,专任教师1.4万人;普通中学269所,在校生18.8万人,教职工2.0万人,专任教师1.6万人;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,在校生4.3万人,教职工0.2万人, 专任教师0.2万人。特殊教育学校6所,在校生779人,教职工143人,专任教师137人。